查看: 6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史为您扒一扒那些国内理工科大学的历史系!

[复制链接]

69

主题

125

帖子

56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1 03:2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内理工科大学历史专业概览

除了为人们所熟知的传统史学重镇,一批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甚至理工科大学的历史学科都具有不容小觑的实力和影响。这些大学或依托于自身深厚悠久的学术传统、或得益于国家政策、或体现地方特色、或以本校学科特色为基础,都发展起了特色鲜明的历史学科及研究机构。


一. 清华大学

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


历史学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1911年建校初期就开设有中国史、西洋史等课程,1926年正式成立历史系,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陆懋德、蒋廷黻、刘崇鋐、雷海宗、张荫麟、吴晗、邵循正、王信忠、孙毓棠、周一良、丁则良、王永兴等都先后在历史系执教,并形成了中西交融、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史学人才。

1952年院系调整,历史系并入北京大学等校,其后三十多年,历史系在清华不复存在,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并没有中断。同时中国科技史、建筑史等学科在清华得到大力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逐渐恢复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学科。1985年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1993年,清华历史系恢复建制。200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史学科也成为清华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历史系与思想文化研究所合并,成立新的历史系,对原有力量进行了整合。

由于清华文科的特殊经历,清华历史学科具有以下优势与特色:

一是起点高。清华历史学科的重建很大程度上依靠引进人才,而清华有条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因此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的史学队伍。目前以李学勤为带头人的出土简帛研究、以彭林为带头人的古代礼乐文明研究、以王晓毅为带头人的魏晋玄学研究、以葛兆光为带头人的宗教思想史研究、以张国刚为带头人的隋唐史研究、以秦晖为带头人的农民史研究、以李伯重为带头人的明清经济史研究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

二是国际化。清华史学工作者与国外学界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多位教授有在美、英、法、德、日、澳、韩等国及港台著名大学工作的经历,并有多种学术专著在国外和港台刊出。多位中青年教师拥有国外博士学位或长期留学的经历。

三是多学科交融。在继承发扬老清华“史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清华史学进而形成了“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新特点。目前,清华历史学科依托清华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形成了以历史系为中心,多学科密切合作,名家汇集,梯队合理,优势集中,特色明显,学术新生长点多,图书资料积累量大,国际化的学术格局。


二、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历史系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成立于2003年。截止2016年2月,本系共有全职教师22名(教授7人,特别研究员1人,副教授6人,讲师与助理研究员8人)。本系遵循“注重基础文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进行学科交叉”的学科发展原则。

历史系目前共设有5个研究方向。地方文献研究中心注重资料建设,收藏来自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等地的契约文书共35万件,以地权、产业、人口、会社、建筑、物价等为研究对象,形成以浙南石仓、江西鄱阳湖、徽州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正在进行与东京审判有关的文献整理、出版与研究工作。

环境史与疾病史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国传染病史、海洋生物种群变迁史之研究,在这两个领域取得一系列为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以馆藏大约6万卷市县档案为中心,对1950年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展开深入研究。历史地理研究团队正在开展民国时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历史系教师目前承担重大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项——东京审判研究(首席专家程兆奇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4项——传染病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与冲击综合研究(首席专家曹树基教授)、历代儒家石经文献集成(首席专家虞万里教授)、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首席专家吕彤邻教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审判研究(1946-1948)(首席专家刘统教授)。

2016年起,历史学专业将按中国史一级硕士点进行招生,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专门史四个二级硕士点。古代史方向强调新史料与社会科学方法的结合,近代史方向强调档案文献与重大问题的结合(东京审判、抗日战争、对外关系),现代史方向强调县级档案的深度分析,专门史中的环境史与疾病史方向强调学科交叉与国际化视野。历史系的研究生教育秉持精品培养,每届均有硕士生在就读期间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进行海外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现有多名硕士毕业生在海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成立于1999年3月,是在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和科技考古研究室基础上,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而建立的。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兼任第一届系主任,著名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兼任系名誉主任,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兼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2005年11月著名科技史专家、国际科技史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刘钝教授兼任第二届系主任。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现有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授予权,下设古代科技史、现代科技史、科技考古、文物保护与材料科技史四大研究方向。此外,本系还拥有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科学的定位,是充分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自然科学上的优越条件,使用交叉性的视野和方法,对科技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为国家培养科技史学科的高级人才;是配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从科技史角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将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企业精英提供一个宽广的历史视野,让他们透过历史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历史角色与社会责任;是结合学术研究,在科技与文化发展等方面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知识与技术上的服务。学科目标是坚持走特色和精品的发展道路,开拓学术前沿,关照现实需求,在保持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术地位的基础上力争上游。


四、华中科技大学

历史研究所



历史学科是我校进入新世纪之初在大力发展文科的宏大背景下组建的新兴学科,也是华中科技大学最年轻的一个学科门类。该学科组建于2001年初,由著名历史学家、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教授出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罗家祥教授以及黄岭峻博士出任副所长。2003年,历史学科被湖北省历史学会确定为常务理事单位,罗家祥教授当选为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雷家宏教授当选为理事。

截至2009年6月,本所共有教职工13人(张岂之教授于2003年离任),包括兼职教授2人,在岗教师10人,行政人员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1人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至目前为止,我校历史学科围绕专门史进行的学科建设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在专门史专业中,已形成三个明确的学科发展方向,即:两宋政治史与学术文化史、中国民俗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

两宋政治史与学术文化史的学术带头人为罗家祥教授。罗家祥教授在完成宋代政治史的有关研究之后,即转向两宋学术史的研究,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办下达的《王氏新学与宋代社会》、《从新学到理论—11世纪后半至13世纪初年宋学主流的嬗递》、《两宋学术嬗递与政治变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并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1项,其《北宋党争研究》、《宋代政治与学术论稿》、《北宋王氏新学的兴衰及其理论价值》、《王氏新学的历史命运及其内在原因》等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的好评。

中国民俗文化史的学术带头人为雷家宏教授。雷家宏教授在宋辽金学术文化史、中国古代社会史、民俗文化史、地方史等方面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为学界所称道的学术成果。作为史学工作者,他还多次应邀参与湖北省及武汉市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些重要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的学术带头人为李传印教授。李传印教授曾承担或参与国务院特批项目《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分典》魏晋南北朝部分、《古皖国研究》、《中国古代史学与政治关系及其现代启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马克主义的史学成就》等重要课题的研究,《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北朝谱学与北朝政治》是其见功之作。


五、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历史学系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其前身是1928年8月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创设的史学与政治学系(1936年改称史地系)。1951年夏,浙江大学与浙江省文教厅合办浙江师范专科学校,以原浙江大学史地系部分教师为骨干建立历史专科。1952年院系调整,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专科并入浙江师范学院,改称历史学系。1958年,杭州大学与浙江师范学院合并,设杭州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秋重归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期间曾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如钱穆、向达、张其昀、刘节、陈乐素、贺昌群、沈炼之、顾谷宜、张荫麟、方豪、谭其骧等先生都曾在此执教,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积累,为历史学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学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尤其是建国后的几十年里,发展比较迅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1994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现全系设历史学本科专业;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个学科博士点。

全系现共有在编教师3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讲师8人。拥有一支颇具学术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包括“全国优秀教师”1人,求是特聘教授1人,文科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求是青年学者4人。近年来,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本系教学、科研的骨干,并在国内外学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历史学系经过80余年的发展,各学科在研究方向及学科优势上形成了自己务实创新的鲜明特色。宋史、法国史研究是本系的重点,另外在中外关系史、乡村社会史、晚清政治史、区域社会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也都已有了相当的学术积累。中国古代史学科点包括宋史、隋唐史、中西关系史以及中国历史地理等研究方向,构成中国古代史整体的研究。其中,由于地处杭州的优势,宋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在国内外学界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在全国始终处于同类研究的前列。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点包括中国近代史(包括近代浙江)、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研究方向。

尤其是民国史研究方向,目前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的关系,成立了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是本学科点的优势特色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方向,以浙江省为基点,主要着眼于当代中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乡村社会变迁史等方面的研究。世界史学科点包括法国史、美国史、日本史等研究方向。其中,法国史的研究长期以来始终是本学科的传统重点,研究实力雄厚,是国内有名的法国史研究中心之一,在法国近现代史方面,研究成果尤为显著。随着人才的引进,美国对外关系史、东亚区域史、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成为世界史新的增长点。


六、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①史学研究中心:史学研究中心由王希(19世纪美国史,美国内战与重建,美国黑人史,美国宪政发展,美国国家制度与公民建设,公共史学)教授和张墐教授(中华民国史,重庆城市史,抗战陪都史,新闻史,中外文献中的重庆形象研究)主持,致力于建立常规史学学科以外,结合地域特性、史料优势,借鉴、关注前沿热点问题、理论方法,致力于打造富有重庆特色的史学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重庆城市史,抗战与重庆,美国史,公共史学,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②古典学研究中心:古典学研究中心由刘小枫教授主持,立足于中国古典文明的现代处境,研究、疏解、诠释中西古典文明传世经典,以促进对中西方文明的深度认识。主要研究方向:古典政治哲学,中国历代经典的现代解释,西方历代经典翻译和解释


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古农学研究小组。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一所(农史所)、一库(珍本古籍特藏库)、一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一基地的基本格局。其中珍本古籍特藏库拥有各类中国古籍1.2万余种,尤以古农书收藏为特色,西北地方志收藏亦丰。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为国内目前体量最大的农业历史博物馆之一,不仅开辟了农史物化展示的新途径,同时还已经成为中华农业文明教育基地、创新基地和交流基地。目前中心已经形成了区域与断代农业历史、灾害史与生态环境问题、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中国农业思想文化史四个特色研究方向。


八、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哲学与历史研究所:


研究所在中外关系史研究方面形成了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1.近代中法关系史研究,主要研究近代中法两国之间的国家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关系,以及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冲突、交流与融合。2.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近代中日关系,包括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关系,以及中日之间的军事与政治的冲突;同时,该方向也进行中日比较研究。3.近代中外思想文化比较与交流,本方向主要研究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以及中西思想文化的比较。本方向近年来在新儒学的研究方面、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九.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史系


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代成立的金陵大学农史研究室。1955年,组建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学院双重领导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为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以研究中国农业历史和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国家级专业性研究机构。2000年,在对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政策与管理等相关学科专业进行全面整合的基础上组建了科学技术史系。

现有重点研究方向为:(1)农业史研究。农业史是科技史系的核心研究方向,也是最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涉及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中外农业交流史、区域农业史等各个方面。(2)农业生态环境史研究。重点探讨历代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开发队生态环境的影响。(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本系在中国农史文献收藏与整理方面一直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近年来在农史文献资料的数字化整理和资源共享方面充分开展工作。


十、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历史学研究所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研究所目前正由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郭世佑主持建设。郭世佑教授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学科筹备负责人,历史学研究所所长,文化哲学专业博导,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主攻中国近代史,兼及法律史、历史哲学、“国学”与传统文化等。


这些高校中的历史学科依托各自优势,将本校特色与历史学科相结合,发展迅速,在农史、科学技术史、城市史、民族史等专门史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历史学从来就不是一门孤僻的学科,在理工类大学中发展历史学科,建立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教学与研究机构,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于理工类学科,可以发挥历史学“知兴替,明得失”的作用,促进相关学科良性发展;于历史学,可以拓宽研究领域。多了解一点过去,才能拥抱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编辑:慧Ja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京农业大学论坛

GMT+8, 2025-9-19 23:30 , Processed in 0.2524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