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建议 ——基于南京农业大学2011-2013年就业数据的统计分析

[复制链接]

58

主题

109

帖子

51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10:1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基于对南京农业大学近三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就业去向、社会认同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指出这个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机会不均风险、教育功能认知风险、自我效能感风险等问题。反思这种困境,指出需要进一步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强化职业属性培养,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才能有效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业形势;统计分析;风险分析
据统计,我国现有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9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574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99 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5 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79 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8 个。[1]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三届全日制专业硕士(以下简称专硕)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本文对南京农业大学近三年全日制专硕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统计调查,并与相应的学术学位毕业研究生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对南京农业大学近三年全日制专硕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该校研究生就业办公室通过电子邮件向三届毕业生发放电子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410份问卷,回收392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包括了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会计硕士、兽医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等11个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调查样本占该校近三年全日制专硕毕业生总数的59%,有一定代表性。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分析2011年至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全日制专硕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1人、189人和451人,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较快,这与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增长速度基本一致。2011年该校首届全日制专硕毕业生走上就业工作岗位,由于人数较少、举办时间不长,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还不了解,甚至存在不少误解,导致首届全日制专硕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当年全日制专硕年终就业率仅有80.8%,远低于同期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率(95%)。以后两年中,随着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了解,特别是专硕应用型培养目标得到了一些用人单位的青睐,此后虽然毕业人数逐年在增加,但年终就业率有了较大幅度提升,2012年和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全日制专硕年终就业率分别达到94.5%和96.4%,超过了同期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年终就业率(见表1)。
本次调查内容是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主要选择了离职率、平均月收入、期待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和现状满意度等因素。[2]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离职率为17.6%,略低于同期学术学位硕士的离职率(20.9%)。毕业生基本月收入略低于同期的学术学位硕士毕业生,但是差异并不大,比如2013年全日制专硕毕业生期望的基本月收入为5650元,同期学术学位硕士毕业生为5853元,期望的基本月收入的差异也契合了全日制专硕毕业生对工作现状的满意程度和同期学术学位硕士的差异。2011年专硕毕业生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仅有52.3%,2012、2013年分别为77.7%和79.7%。同期学术学位硕士毕业生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则分别为74.2%、81.2%和82.4%,差别在缩小。这同时也说明学术学位硕士生工作对口程度较好,收入也略高。
表1 南京农业大学2011-2013届全日制专硕就业率统计

年度毕业生数量(专硕)
就业率(专硕)
同期学术硕士就业率
2011
21
80.81%
95%
2012
189
94.5%
92.7%
2013
451
96.4%
95.4%
从不同专业的调查结果来看,金融硕士、会计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等专业无论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还是收入期待和期待吻合度均高于其他专业;工商管理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月收入相对较高,农业推广硕士月收相对较低。兽医硕士、金融硕士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较高。以2013年专硕毕业生为例,85.6%的调查对象实际平均月收入(4661元) 均低于期待平均月收入(5650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87.6%,职业期待吻合度仅为46.7%,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为79.7%。职业期待吻合度和现状满意度不高,可能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给毕业生带来的思想上的困惑,比如到基层或生产一线工作会觉得“没有发展前途”(45%)。进一步分析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的原因,不符合职业发展规划占41%,其次是不符合兴趣爱好(18.7%)。分析这些调查数据,并经过随机访谈得到确认:在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中存在传统就业观念与机会不均等问题、专业技能、科研素养与教育功能认知问题、全日制专硕研究生归属与自我效能感问题、性别差异形成的不稳定群体问题等。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对全日制专硕培养目标、发展趋向、社会认同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个群体在就业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如机会不均、社会对专硕教育功能的认知还有待时日、自我效能感较差等等。
1. 传统就业观念与机会不均等风险
机会不均等主要来自传统就业观念和社会认知程度。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和家庭因素的影响,有相当比例研究生的就业首选是报考公务员,其次是事业单位,接下来是知名外企、大型国企,最后才是民营企业、私企。根据对南京农业大学各学院全日制专硕报考公务员比例抽样调查,报考率均在60%以上,而且在剩下的40%中还有相当比例的同学选择考博或出国深造,因而报考公务员是专硕的主要选择。家庭因素的影响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虽然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但家庭就业观念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找个“铁饭碗”工作的想法在一些家长的思想中仍根深蒂固,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即便个人有选择民企、私企的意愿,来自家庭的阻力也会非常大,造成部分研究生选择性“失业”,根据统计,南京农业大学每年选择性“失业”的同学约占总就业人数的2%-3%。
社会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可度仍然不高,一方面由于专硕学位颁布时间短,人们还来不及全面了解专硕。另一方面,高校在专硕培养上还没有形成一套令人信服的科学完整的培养方案和体系。特别是课程设置上,专硕大多数课程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经验相对缺乏,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方面也比较薄弱。在专业学位较学术学位学制普遍少一年的情形下,人们对专硕的培养质量抱有质疑是正常的反应。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由于专业学位硕士的社会认可度还比较低,部分用人单位将其片面理解为培养质量低于学术学位硕士一个层次,在选择过程中心有顾虑,造成专硕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均等。
2. 专业技能、科研素养与教育功能认知风险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和人才质量标准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前者重在应用技术能力,主要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后者重在学术创新,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厘清二者的区别,才能摆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盲目模仿和依附。前文指出当前两者在培养方式方法上差别甚小,但一些具体规定上还是很有不同的,例如我国全日制专硕学制一般两年,“学术学位”研究生学制一般三年,学制的不同,培养目标的差异,课程体系的设置就会存在差别,培养的结果也应该不同。一直以来,普遍的观点认为,自然科学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存在一定差异,社会科学的差异较小。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大多是“涉农”类自然科学专业,农业和其他产业不同,有其固有的周期性,全日制专硕研究生一年级要修专业课程,二年级要求外出实习,客观上不具备完成一个完整周期的科研工作时间,专业技能和科研素养自然要打折扣。实际调查显示社会科学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也存在一定差异,社会科学讲究调查、注重实践,学制的压缩,时间方面无法保证,也或多或少影响了社会科学全日制专硕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素养,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全日制专硕影响差异方面,往往体现在前者“立竿见影”、后者“影响较为深远”。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形成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功能和培养质量认知的质疑,从而轻易将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层化,即学术学位是研究生培养的较高层次,专业学位是研究生培养的较低层次。“教育既具有促进社会分层流动的功能,也具有复制社会阶层、阻碍社会分层流动的作用,这种双重作用的产生取决于教育的起点、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结果是否公平”。[3]也就是说,研究生的分层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公平基础之上的,学制和学费的不同客观上也造成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量分层。一旦人们把两种类型研究生教育建立在不同质量层次之上,就会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地位的下降。
3. 全日制专硕研究生归属与自我效能感较薄弱
自我效能感弱来自录取时的分数差异,但更多来自全日制专硕培养体制的欠缺及由此导致的学生信心的不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全日制专硕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奋斗精神总体比学术学位硕士差,自我认同感也不高。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已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所熟知,社会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多源自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评价,对全日制专硕的培养质量和学生能力充满了不信任,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全日制专硕带有明显的主观偏见。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根本扭转,必然会打击全日制专硕的自信心,降低他们的自我认同度。反映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比如在每年的研究生报考工作中,大家热衷于报考学术学位硕士,全日制专硕普遍遇冷。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全日制专硕的生源质量及培养质量。
三、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建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折射出当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困境:一方面,政府在积极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在积极探索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还存在政府配套支持不足、社会认同度不高、高校准备不充分、导师积极性不强、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强化职业属性培养,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是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1. 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出台配套支持政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首先应加大对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国家应加大高校在全日制专硕招生和培养过程中的自主权,允许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差异化发展,依托行业协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适合不同专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差异化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学位授予标准等,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符合教育规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4]政府还应引导高校和行业协会,探索建立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和行业任职资格的有效衔接机制,此举能有效提升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全日制专硕的认同度,减轻全日制专硕的就业压力。
2. 强化职业属性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和实践基地建设
英语语境中,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中“professional”的原词“profession”,指的是“由普通职业演变而来的专门化职业(即专业),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特定的职业”。[ 5 ]专业学位教育主要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重在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职业属性是其基本特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只有具备必需的实践技能和职业水平,才能达到培养目的,才能赢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信任,才能有效化解目前的就业风险。基于此,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多元应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学习等教学方法,尤其要应用模拟训练、实践观摩和现场研究讨论等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方法。在专业实践环节,高校应积极利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产学研基地建立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政府支持、校企联动、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是解决现有问题、建设好专业实践基地的必要条件。高校应充分利用本单位的行业与部门资源,结合导师承担的横向课题,积极拓展专业实践基地。要建立校企联动机制,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化管理,做好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加大投入,保障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3. 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校内外双导师制能够有效降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素养风险。目前,高校内大多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承担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而这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在培养目标、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存在显著不同。要求导师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游刃有余地进行转换是不现实的。因此,“校内外双导师制”就成为解决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问题的有效方法。校内导师由高校专业教师担任,侧重指导研究生的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校外导师由合作培养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侧重指导研究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理想的模式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第一年学习期间,主要由校内导师指导,完成必需的学业修习,奠定专业基础理论水平;第二年则开始在合作单位实习,由校外导师负责实践训练和技能培训,同时在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取得学位。成功应用双导师制,高校需要建立系统完善的“双师”资格选拔、评聘标准、技能培训和考核评价体系,保证“双师”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每一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4. 加强教育管理,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目前,不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忽视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些高校实行区别对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生活保障和奖助贷等方面不能享受学术学位研究生同等待遇,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号召,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享有同等待遇。加强教育管理,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规范有序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促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认同、勤奋学习。就业指导方面,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经验较丰富和行业需求联系较紧密等特点,高校应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专业学位毕业生,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制作宣传材料、组织用人单位到实践基地参观等形式,使用人单位了解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优势,解除用人单位的偏见,吸引用人单位接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和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政府和社会也应出台有利政策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加以引导和扶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前景必将越来越明朗,并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也刚.服务需求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4.
[2]朱卫国.江苏省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2013年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3:34.
[3]邓银城.教育公平与教育的社会分层流动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32-35.
[4]秦发兰,陈新忠,汪华,胡承孝.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6-60.
[5]韦岚,全守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意义解读与整体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82-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京农业大学论坛

GMT+8, 2025-9-19 14:23 , Processed in 0.2679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